今天看到一篇英文育兒雜誌的報導.覺得看完有種偷笑的感覺

文章標題: “我們應該讓孩子無聊嗎?”

順便翻譯下來分享一下

 

出了校門,就是興趣班

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創造力,讓孩子參加很多激發創造性的活動----各種興趣班和兒童群體活動,所以現在的孩子們都馬不停蹄地奔波在這些“創造性”活動中。他們或者喜歡,或者不喜歡,但毫無疑問的是,現在的孩子比過去任何時代的孩子都要忙碌,他們不再有無所事事的時間,他們不再有無聊的權利!

但是一些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警告:剝奪孩子閒暇無聊的權利,將讓他們最終喪失創造力!

 

一種值得商榷的“真理”:無聊會讓孩子變壞

 

現在的社會中有種觀點:孩子們在任何情況下,都不應該“不活躍”,不應該無所事事。有些人指著一些壞孩子說,他們之所以變壞,就是因為無所事事,無聊之中用做壞事來消遣。但是您想過沒有,事實有可能正相反,閒散無聊並不一定僅僅是所有惡習之母。正如卡夫卡所說:“無所事事是所有惡習的始作俑者,也是所有美德的加冕儀式。”

被強加的“興趣”

 

當今社會,如果有些家長沒有給孩子制定一個嚴格的作息時間表,讓孩子把每個小時都充分利用起來“激發創造力”,那麼就可能被看作對孩子的未來不負責任。因為現在普遍的觀點是: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個未來的小天才,前提是在他們很小的時候,就給他們提供發展自己天才的機會----您怎麼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呢,如果您根本沒有去激發他們?

有些父母在孩子剛出生或者還沒出生的時候,就給他們準備了好幾種“興趣”,所以我們就見到很多體操寶寶、游泳寶寶、天天聽莫扎特的音樂寶寶、雙語寶寶(生下來就聽英語)、古典舞寶寶。。。。。。家長們給孩子提供包羅萬象的“興趣”,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萬無一失,才能不讓孩子潛在的天賦被埋沒。如果說這樣誇張的描寫不適用於所有的家長,也一定適用於一部分家長。

現在的很多家長,覺得好像有一種義務:不能讓自己的孩子“不活躍”,即便孩子還是襁褓中的嬰兒,他們也應該有很多“興趣”。

 

創造力最需要的土壤是----時間

 

出了校門,就是各種興趣班和活動,孩子們不再有無所事事的時間。這說明人們依然信奉著“無聊帶來惡習”的古老訓誡。現代心理學家和兒童精神病科醫生們卻質疑這個信條。他們認為:不去連軸轉地參加各種活動,才能有機會激發孩子的想像力。

激發孩子的想像力,讓他們富有創造力,並不意味著必須讓他們去上繪畫班或者早早地學外語。創造力所需要的東西,恰恰是父母們不想給孩子們的-----時間。

在無所事事的時候,孩子可以體會到很多奇妙的東西,這些東西,在他們忙碌學習各種“興趣”的時候,是不可能體會到的。

因為無事可做,孩子會努力自己找到一種消遣的辦法,來填補“空著”的時間。這時候,他的心智可能更加活躍

在大腦沒有明確的事情要做的時候,它就會思考,就會自己找問題,找樂子,來填補空著的時間,他的心智會更加活躍,他會更加自主。

要知道,孩子很喜歡自己給自己講故事,自己胡編亂造的時候,孩子們就是在創作!

不少家長詢問關於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,因為父母覺得,獨生子女一定會覺得孤單,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無聊。但是事實是,很多獨生孩子,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一樣,說他們的童年非常美好,他們沒有覺得少了什麼。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覺得痛苦

 

不要忘記孩子的內在世界

 

無聊、孤獨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內在世界。體會空虛和孤獨的感覺,學著去馴服這種感覺,使孩子的內在世界更加強大。

 在心理學上,空虛的感覺連接著死亡這個概念,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從來沒有體驗過空虛,沒有經常鍛煉自己對付空虛的能力,那麼,長大成人以後,他們就會有這樣的麻煩:一旦閒下來就會恐慌,在生活發生重大變故的時候,這種恐慌會演變成一種真正的痛苦一種心理疾病。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成年人----他們極度活躍,讓生活被接連不斷的活動填充起來。他們不能閒下來,一旦閒下來,精神就失去避難所,就會崩潰。長期的工作實踐,大量的相似案例,使心理學家們相信:不會孤獨的人心理更脆弱。

想想社會上那些每天忙碌不堪的名人吧,他們中有一些,最後得了抑郁症。

 

無聊幫助孩子建設創造性人格。

 

所謂創造性人格,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本來人格,人的本來面目。各種興趣班和活動,好像是人的衣服和化妝品,讓孩子變得和別人更相像,讓他們擁有和別人一樣的特長。

但是空閒的時候,無聊的時候,孩子可以學著體會自己的內心感受,他們可以有機會認識體會自我,建造獨特人格。在當今世界,獨特性是資源,是含金量很高的財富。

哈哈~這真是個安撫人心的文章阿,張先生常常回到家的時候,多半撞到的都是湯包在一旁自己玩,是阿.,沒有錯,我的確放了好多時間給湯包自己獨處,但也不是完全放逐,偶爾我也加入一下,但是時間不久倒是真的! 因為很多時候湯包自言自語的很開心阿.我干嘛要突然雞婆跑過去說自己也要加入呢?

不過我也必須承認哈,我是個比較懶惰的媽媽,做的飯不夠好,沒有讓孩子上很多的興趣班,經常自己看書打電腦,讓孩子自己在家裏胡作亂畫,瞎唱瞎編,自言自語,愛幹嘛幹嘛。
但是這就是我,也是我的教養方式,就連選幼稚園也不喜歡那種十八班武藝的雙語幼稚園,我不喜歡孩子還那麼小就要學那麼多東西,主要是開心就好了! 這樣他們才知道自己以後真正想要的是什麼.

學習環境寬松,自由度大,對孩子的個性保護和尊重, 他們天然的秉性和喜好保存下來才能比較完整

說到文章裡提到的沒有經常鍛煉自己對付空虛的能力,那麼,長大成人以後,他們就會有這樣的麻煩:一旦閒下來就會恐慌,在生活發生重大變故的時候,這種恐慌會演變成一種真正的痛苦一種心理疾病。

就拿我自己來說吧.我從小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在家,自己找事情做,現在自己可以跟一個3歲的小屁孩在家相處那麼久的時間,很多人問我自己這樣在家不會無聊嗎? 我還真不覺得,就算像張先生所說的,沙發都被坐出一個坑來了,還是覺得很有聊阿.哈哈哈哈哈.....

 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教養 育兒 3歲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ababy1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